博物馆日
Museum Day
国际博物馆日为5月18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于1977年发起并创立。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
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开幕。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同样强调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
2024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
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发布2023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全年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成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维数字化技术助力博物馆教育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三维数字化技术已成为博物馆领域教育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引入沉浸式体验、互动展示和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博物馆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从而增强教育效果,拓展观众群体,并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浩宇过往案例:全景虚拟展厅
沉浸式体验是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教育中的显著优势。传统的博物馆展览往往依赖于实物展品和文字说明,这种方式对于观众来说可能缺乏吸引力,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和学生群体。而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创建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环境,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亲身体验历史事件,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兴趣和参与度。
浩宇过往案例:文物互动展示平台
互动展示是另一个重要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允许观众通过触摸屏或移动设备与展品进行互动,获取更多信息,甚至参与到某些模拟活动中。例如,通过触摸屏,观众可以了解到展品的详细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相关的文化故事。此外,一些博物馆还开发了互动游戏或模拟实验,让观众在娱乐中学习,提高了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
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还能够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由于自然老化或人为破坏而面临损失风险。通过三维扫描和建模技术,博物馆可以创建文物的精确数字副本,即使原件无法展出,观众也能通过数字媒介欣赏到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此外,这些数字副本还可以用于学术研究,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浩宇过往案例:国博“数说犀尊”3D扫描体验区
三维数字化技术助力博物馆研究
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为学者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以深入探索和分析文化遗产。通过高精度的扫描和建模,研究人员可以创建出文物和遗址的详细三维模型,这些模型不仅有助于记录和分析文物的现状,还能在无法接触原件的情况下进行研究。
考古遗址三维数据采集
在考古学领域,三维建模技术使得研究者能够在挖掘现场进行实时数据采集,构建出复杂的地下结构模型,这对于理解古代文明的空间布局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如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结合三维扫描,可以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分析材料成分和制作工艺。
浩宇过往案例:三星堆青铜神树虚拟修复
在文物学研究中,三维技术可以用来重建文物的原始状态,揭示修复过程中可能覆盖的细节,或者分析文物的制作技法。通过数字化的方法,研究者可以更准确地追踪文物的演变和制作过程。
三维数字化还为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策展人可以利用展厅三维模型进行虚拟展览设计,优化参观路线和展示效果,甚至创造出跨时空的展览主题,让观众在参观中体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交融。
展厅三维数字化采集
三维数字化技术为博物馆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不仅提高了研究的精度和效率,而且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预计三维数字化技术将在博物馆研究中发挥更加核心的作用,推动文化遗产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010-88202065
©2023 北京浩宇天地测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杭州珍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管理登录